算力被誉为新的生产力,数字时代正在召唤一张高效率的“算力网”。“东数西算”国家工程已经启动8个多月,致力于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,使数据要素跨域流动,从而打通“数”动脉,织就全国算力一张网。根据规划蓝图,这样既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的问题,也为西部开辟一条发展新路,同时实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目标。
“东数西算”需要哪些技术突破,如何兼顾算力提升与节能减排,以及加码布局数据中心,怎样避免无序竞争?对此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,实现“东数西算”战略应该在技术上有所突破,让东部的数据真正做到“西算”。
新京报贝壳财经:算力时代到来,将为中国底层科技发展带来哪些机遇?云计算技术研发能否破解CPU等“卡脖子”难题?
王坚:涉及CPU等“卡脖子”问题,从云计算服务角度来说,一台计算机的性能好坏并不会完全决定云计算的性能,再往下推就意味着单个CPU的性能也不会直接决定云计算系统的性能,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。
所以,我认为通过云计算可以创造出来一个机会,一个即便单个CPU性能相对不足,也不影响云计算(性能)的机会。云计算系统不受单项关键技术限制,为目前我国芯片和服务器发展创造出了空间和时间。
使用云计算,即便单台计算机的算力有差距,我们用100台机器去做别人80台机器做的任务,也可以取得同样效果。但数据中心使用100台机器还是80台机器,对使用云计算的人来说是无感知的。所以,对于云计算,芯片性能的差距并没有那么直接,想要有更多算力,添加一台计算机即可。云计算这一系统特点,为当前芯片格局创造出一条不同的路径,我们应该用好。
新京报贝壳财经:未来生活可能会因为算力发生什么改变?
王坚: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算力观念上的变化,例如无锡雪浪小镇做了算力中心,便出现了一个现象,就是要“通算力”了,就像通水通电一样。我认为这也是把数据资源作为重要市场要素的具体体现。
我们暂时还没有看到将算力当做水电一样,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来考虑。目前我们大部分时间离不开网络,这是第一步,未来人们使用算力的方式可能改变,这也会导致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。